十一黃金周,這恐怕是除春節之外上班族們最為期待的一個假期了。為了趕在這個長達七天的小長假里面充分放松一下,一部分上班族早早的做了準備,列了一堆的攻略和出游計劃,但毫無征兆的是他們中的大部分人國慶第一天就成功的堵在路上了。
百度搜索“堵車路段”這一關鍵詞,最新發布的消息包括“發現江蘇省擁堵已超過23小時;廣東車流“井噴”,省交通集團所轄路段34條出現擁堵緩行;廣州到湛江平日6小時到達,國慶花費17小時”。與此同時,因堵車嚴重頻踩剎車,駕駛人員把襪子踩破了的消息上了微博熱搜,深圳地鐵為了限流把顧客趕下列車。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節假日高速堵車,駕車出游注定會有大部分時間消磨在堵車途中的情況已成為出游人的共識。不愿意節假日堵在路上的人要么選擇了宅在家,要么提前想辦法避開高峰期;也有一部分人見怪不怪,照常出游,堵在路上而樂此不彼;更有的人出游是一定要去的,但是也不選擇避開高峰期,只是到了堵在路上的時候一個勁兒的生氣,摁喇叭,游了一路罵了一路,然后照常工作。
全方位分析構成堵車的諸多要素,大致可以將造成堵車現狀的原因歸咎于城市建設中道路規劃不力和人為駕駛兩類。
在城市建設過程中,為了方便各類資源的協同發展以及充分利用,城市功能性社區的密集性設置成為了最為重要的城市建設方式。但是大量功能區的設置也導致了城市道路資源在特定時段流量猛增造成擁堵,而在另外一些特定的時段卻又相對空曠暢通。一寫被定義為“睡眠城區”的社區,大量的居民只有在下班后的晚間才會返回這些社區進行生活。這便使得這些地區的道路交通在上下班時間內將會迎來無可回避的通勤高峰,易造成擁堵。
在人為駕駛領域,導致交通擁擠的另一重要誘因被稱為幽靈堵車。幽靈堵車現象主要指在車流趨于飽和的狀態下,由于司機個體間認知速度的差異與操作時間的延遲,任一細小路況的延遲或者停頓都會不斷的向后疊加累積,從而使最早的干擾不斷擴大,最終形成長時間堵車。此外,駕駛人員路口搶行、交通加塞、占據快車道等非規范操作也將會在人為層面導致交通擁堵的發生。
最近幾年新一代的信息技術發展對交通系統的推動作用非常明顯,特別是像人工智能、大數據、高清視頻、云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等這些技術,給整個交通系統帶來了革命性的變革,也推動了智能交通系統本身結構的變化。技術的發展和智能交通的結合非常緊密。
大數據構建軌道交通智慧大腦
目前,智慧交通建設已從重點單項領域智慧化應用向交通整體全方位智慧化全面推進,數據中心、共享交換平臺、大數據分析平臺等基礎性網絡應用設施的建設也在快馬加鞭。大部分一二線城市已完成交通樞紐基礎設施建設,接下來將進入到大聯網整合階段,然后在聯網整合的基礎上,實現視頻資源的統一管理、智能分析和應用,實現基于視頻大數據的智能分析和預測能力,進而推動真正意義上的智慧交通。
IDC研究報告顯示:2018年全球數據總量為33ZB;到2025年,這個數字將上升到175ZB。全球數據總量中約有一半是監控視頻數據。也正是因為洞察到隨著前端布點的數量增加,視頻數據量將不斷增大和變得復雜,對大數據技術的需求日益迫切。以交通行業為例,現在有很多視頻廠商推出了面向大數據的智慧交通解決方案。
交通視頻監控業務是典型的數據依賴型業務,依靠數據說話。尤其是高清、超高清監控時代的到來,將產生海量視頻數據。這些海量數據,多數是冗余無用的,如何剔除這些無用數據,一直是人們研究的重點。
在大數據技術支撐下,交通網絡視頻監控數據存儲模型可轉向分布式的數據存儲體系,提供高效、安全、廉價的存儲方式。通過大數據技術,可實現視頻圖像模糊查詢、快速檢索、精準定位,并能夠進一步挖掘海量視頻監控數據背后的價值信息,快速反饋內涵知識輔助決策判斷,從而將視頻監控用善、用好。
大數據帶來的解決海量數據難題的新技術和方法,對我國的智慧交通建設再攀新高度至關重要。大數據在智慧交通領域應用的關鍵,在于“IT”與“經營”的結合,即高效運用大數據技術,開發應用并落地轉化為商業模式,提升智慧交通的建設、運維、管理能力。越來越多IT新興技術的融入,將打開大數據技術在視頻監控領域的廣闊發展路徑。
對于智慧交通中視頻安防建設來說,目前大量安防視頻數據仍然是獨立、零散的,且大量視頻數據主要用于治安刑偵領域,以人工搜索為主,政府之間跨警種、跨部門、跨區域的聯網共享應用仍然較少,專注于業務整合和數據分析處理的大數據技術,是解決這一問題的良藥。
超高清視頻賦能交通慧眼
此外,超高清視頻是繼視頻數字化、高清化之后新一輪重大技術革新。今年3月,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國家廣播電視總局、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印發《超高清視頻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19-2022年)》的通知。明確將按照“4K先行、兼顧8K”的總體技術路線,大力推進超高清視頻產業發展和相關領域的應用。到2022年,我國超高清視頻產業總體規模超過4萬億元,4K產業生態體系基本完善,8K關鍵技術產品研發和產業化取得突破,形成技術、產品、服務和應用協調發展的良好格局。
交通安防監控領域作為超高清應用重要領域,下一步將加快推進超高清監控攝像機等的研發量產。推進交通安防監控系統的升級改造,支持發展基于超高清視頻的人臉識別、行為識別、目標分類等人工智能算法,提升監控范圍、識別效率及準確率,打造一批智能超高清安防監控應用,從而推動智慧交通的建設。
需求旺盛拉動智慧交通落地
隨著城市化的不斷深入,農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加上我國本身人口分布的不均,東部三分之一的面積承載著三分之二的人口。巨大的人口密度帶來了巨大的交通壓力。使用先進信息技術改善商業運作和公共服務,已經是我國政府各個部門的共識。通過人工智能來解決這一問題成為大勢所趨。
作為智慧交通最大的建設者,政府對此一直十分重視。交通部印發《“十三五”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規劃》提出:“要提升城際交通出行智能化水平;拓展鐵路客運信息市場化應用;加快推進ETC拓展應用;開展道路客運聯網售票系統建設;創新道路客運信息服務模式等,到2020年,基本建成安全、便捷、高效、綠色的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部分地區和領域率先基本實現交通運輸現代化。”國務院交通運輸部部長李小鵬指出,在“十三五”期間,交通運輸總投資規模將要達到15萬億人民幣。政府如此大力投入,也是推動平安城市落地的強大動力。
智慧交通是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通過與管理系統相互配合、相互作用,共同完成智慧交通設計的安全防范目標。智慧交通雖然已歷經多年的建設時期,但是建設熱度經久不衰。借助芯片、算法、物聯網和大數據等新興技術不斷注入新鮮血液,智慧交通正在向更加智慧化邁進。